HZ141-长沙府学宫遗址时光展览馆虚拟设计选址
1、场地选址
学宫简介:文庙坪位于长郡中学之北、书院路口以南,东临步行街,西接滚滚湘江。在大多数人眼里文庙坪只是吃小吃和买文具地方,其实它是历史上长沙府学宫所在地。古代文庙是供奉孔子之所,自唐以后,文庙与官学结合,行“左庙右学”之制,故老百姓习惯把学宫称为文庙。长沙府学宫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今日的文庙坪,唯一可见的,是保存完整的花岗岩古石坊。
2、学宫历史
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吴仲复改庙学为州学,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学》诗以贺。
宋末元军屠城,学宫荡毁。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章阿里海牙镇潭州,以西ilJ先生(即真德秀)祠旧址重建,改为天临路学,并碑刻《天临路学先贤祠记》。
明洪武(1368—1398)年间,改为长沙府学,兵马指挥使邱广增建明伦堂,长沙知府刘清扩建庙庑斋舍,教授王褒复建射圃,学宫规模初具。
天顺六年(1462),知府钱澍又建尊经阁(藏书楼)于明伦堂后,大诗人李东阳为之作记。嘉靖至万历问,知府孙存、潘镒、周标、吴道行等又先后修建棂星门、敬一亭、司祭所和泮池,修复大成殿,明代200多年长沙府学未曾中断。
明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大西军攻陷长沙,将学宫付之一炬。
清顺治四年(1647),知府张宏猷修缮大殿和斋舍,重建崇圣祠、敬一亭,东西两庑筑墙柏树,始复旧观。
从康熙至道光年间,湖南巡抚赵申乔、陈宏谋、吴荣光等又多次扩修学宫。
太平军退走后,长沙、善化、湘阴3县士民捐银10万两,学宫恢复如初。
史载长沙府学宫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五年(1866),由巡抚李瀚章主持,规模较昔更为宏敞,耗资5.5万余缗。从清光绪《善化县志》“长沙府学宫图”可窥视当时学宫的恢宏。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等,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高耸魁星楼,可俯瞰城墙内外。
民国后长沙府学宫被省政府征用,30年代省政府主席何键还在此举行过大规模祭孔典礼。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
3、场地故事
老街的墙,挂着干枯的青苔。纵横阡陌的电线上,留着洗衣粉的芳香。拆迁改造,人去楼空,半数店面已打烊。剩下的人或匆匆忙忙,或放着磁带独自歌唱,麻将馆里的喧嚣如往常一样热闹。大爷在门口用肥皂洗澡,大妈坐在门口往天空瞭望。废品店的孩子玩着手机,小卖部的大哥已经睡着。小猫躺在冰箱上伸了个懒腰,小孩踩着挖掘的沟壑尽情嬉闹。余光洒在窗户上,风雨侵蚀过后的门锁浸润着阳光。光鲜亮丽的青年有说有笑,树荫下的老酒长乐未央。数米之外,高楼膨胀,街道那边,万人空巷。踏着布满灰尘的石板路,内心有些惆怅。卖凉面的大姐,撑着大伞等着顾客造访。一条条青砖灰墙的古街巷中,缩影了旧长沙的人间烟火。
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也潜在改变建筑、改变城市。这是发展和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者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进步,城市的改变,时代的改变促使现代人面临着问题、失去着记忆、淡忘着文化。
长沙西文庙坪老城区是一代人的记忆,时光在这里慢慢的走,人们在这里慢慢的思考、游走,感受另一种生活方式,体会人生意义。
西文庙坪——如蜂巢般的街巷里藏着长沙的过去,他们是旧长沙的缩影,长沙西文庙坪微改造,将续写这座城市还未来得及说完的故事。
4、基地现状调研
4、设计理念
长沙府学宫原为长沙府辖12个县州的最高学府。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吴仲复任潭州知州,当时长沙民穷地困,吴认为兴潭必须办学,便建造学宫。王安石作《潭州新学》相贺。长沙府学宫成为长沙府最早的高等学校,本次设计选址于长沙府学宫遗址,将设计时光展览馆,重返历史,将记忆重返文夕大火之前的西文庙坪,成为新与旧的过渡,完成对长沙古老文脉的传承,同周围的老居住区生活文化相结合;沿袭书院文化,打造新时代的时光展览馆,让我们在不相交错的平行时光里创造一个可以感受到的过去和未来,让学宫文化得以传承、重塑!
5、场地节点
场地东北侧住宅区
场地周边巷道现状
场地前休闲广场
场地西侧巷道沿街
场地沿巷道一侧现有房屋屋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