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成果效果图







二、选址阶段成果链接
三、地块现状与设计成果同角度对比图
四、动画
https://weibo.com/tv/v/Ie66O5k...
五、设计说明
1.场地概况
1.1方案基地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达哈拉哈塔的地震废墟上。尼泊尔是一个位于活跃地震带上的国家,地震灾难的危机是尼泊尔无法回避的历史。作为首都的加德满都也一直是历经磨难,1255年的地震甚至摧毁了加德满都,而1900年以来,就发生了8次大地震。最近的一次是2015年的8.1级大地震,给整个加德满都与尼泊尔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1.2 建于1832年达哈拉哈塔原是为了纪念尼泊尔民众反抗英国殖民的历史,却在建成后的百年时光里,见证了加德满都所受到的多次的地震伤痛,是承载着重要的城市记忆,如今却在此次地震中轰然倒塌。
1.3 由于尼泊尔的政治、宗教、民族内部一直存在问题,使得原来代表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的历史纪念物的达哈拉哈塔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其民族主义的特征被社会淡化和弱化(遗忘),成为了一个只是具有遗产特征的观光景点。因此,尼泊尔在15年地震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民族身份认同的迷茫岁月。
1.4 但是此次地震带来的死亡,巨大的创伤与达哈拉哈塔的倒塌使得尼泊尔的开始全面恢复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因此,尼泊尔各个群体都呼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因此,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整个国家更关注达哈拉哈塔的情况,而不是塔周边其他的世界遗产。这使得达哈拉哈塔迅速成为尼泊尔恢复与重建决心的标志。
1.5 因此,作为加德满都特有的象征物,是汇聚集体记忆,纪念地震伤痛的最佳场所。
2.概念来源
2.1此次地震带来的巨大伤痛与达哈拉哈的倒塌使得尼泊尔与加德满都开始反思。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其一,城市虽经历过多次地震,却将曾经的伤痛和城市记忆给慢慢遗忘和淡化,没有转化为危机意识将并且也没有将结构差的建筑进行加固。其二,曾经的民族主义被遗忘和淡化,使得国家和人民丧失的凝聚力。因此,建筑的功能之一就是纪念地震伤痛与民族记忆的场所。
2.2 并且地震事件背后,我们发现了记忆与遗忘的曲线。因为遗忘,曾今的民族认同与地震记忆在完整的塔中淡化与消亡,如今因为被记起,所以在倒塌、破碎的废墟中获得新生。因此,“记忆与遗忘的对抗”本身也是我们所要纪念,也是城市的永恒的母题。正如《寻梦环游记》中所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两次死亡——一次是肉体的消失,一次是被现世的人们所遗忘。
2.3 因此,如何对待两次死亡是我们的功能导向。第一次,是物质的消亡;第二次是记忆的消亡。物质在某些程度上不可避免,因此记忆是最重要的那次。但我们不寻求绝对的永恒,因为遗忘永远是最终极的状态。无论是个人,城市、社会乃至全人类都无法避免。如同现世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走向衰老,总有一天记忆衰退,青春不再。因此,因此,“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对抗与互动”是我们所要展现的母题。我们希望只有将记忆在人的记忆中传承下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3.方案总体介绍
3.1因此,这里既是面向生者,同时也是面向死者的纪念场所。
方案总体功能分为三块—— A.(现实)地上:地震废墟公共场所——纪念地震与民族认同(第一次的死亡:实体的消亡)
B.(现实)地下:墓葬空间——纪念死亡 (第一次的死亡:肉体的消亡)
C.(虚拟)空中:记忆之塔——纪念记忆,传承记忆(第二次的死亡:记忆的消亡或延续)
3.2 设计介绍
A.(现实)地上:地震废墟+公共场所——纪念地震与民族认同
曾经发生的地震没有让社会形成连贯稳定的城市记忆与灾害观念意识,这与没有将灾难场所进行保留并将其作为社会教育的场所有着较大的关联。如今,倒塌的塔、不完整的塔在此时此刻成为了现实中尼泊尔人民 其民族主义的物理载体,并且也成为重拾城市地震的社会记忆与意识的物理载体。并且达哈拉哈塔是尼泊尔或加德满都特有的符号和象征物,所以是汇聚集体认同与记忆的最佳场所,从而能实现地震记忆的传承,将地震记忆场所化。 因此地上的整个场地设计保留了塔的废墟,碎片化的场地空间设计隐喻着曾今经历过的地震与伤痕;塔身断裂时的形态成为地下空间的入口,而塔身的裂缝转化成联系周边的交通空间,隐喻着塔在另一位维度的重生。
B.(现实)地下:墓葬空间——纪念死亡 (第一次的死亡:肉体的消亡)
尼泊尔以宗教立国,8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印度教认为生命是由 空、风、火、水、土、五大元素组成。因此在其传统中,不论任何身份的人,都以能得到火葬为荣,认为火葬能够将精神得到释放,使灵魂脱离躯体而解脱,并且相信燃烧能够使得身体回归成宇宙中五元素,最后灰烬随水而逝去。 在整体的序列,借助曼荼罗的意象,将火葬的序列转译到新的空间中去。
新的序列——
1.将死者抬到岸边,等待,(并自行填写与之最难忘记忆,形成记忆点,录入记忆之塔);
2.抬下台阶
3.为死者沐浴
4.抬上火葬台
5.告别仪式(儿子剃发净须,提灯绕三周),
6.点燃活化,形成骨灰
7.1往圣河(巴格马蒂)抛洒
7.2如若还有牵挂,则寄存于此处壁龛 (与记忆点绑定)。
若定期祭拜,则保留,超过时间祭拜,则会被工作人员送往巴格马蒂抛洒
C.(虚拟)空中:记忆之塔——纪念记忆,传承记忆。
这里是储存记忆的空间,但并不追求永恒的记忆,寻求的是记忆的传承,试图去捍卫最后一次遗忘。
这里有成千上万的人类记忆,汇聚成浩瀚的星海,也如星海般存在星体的新生与消亡。甜蜜的、心酸的、痛苦的、幸福的、骄傲的记忆都交织在这里,汇聚成浩瀚的星河。
系统会根据记忆的相关性,赋予记忆点唯一的空间位置与编号,记忆点的聚合使得塔在另一个维度重生。
在这里“记忆与遗忘的对抗”与互动转化成“记忆点的亮度的变化”。
六、设计运营说明
该方案的运营机制分为核心运营与附加运营。
6.1.核心运营机
制——记忆之塔的虚拟分享,虚拟访问,虚拟祭拜。
(1)运作机制——记忆之塔如同星系,都会经历星体的新生与死亡一样,因此,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记忆点和源源不断的补充新的记忆点,那么随着遗忘,整个记忆之塔终将会消失。
a.记忆点创建之初,亮度最高,代表着记忆最清晰。
b.创建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光亮会逐渐变暗;
c.如果在设定的时间内如果没有进行实地祭拜,虚拟祭拜和被人他人查看,那该记忆点会最终消失。
如果记忆点被访问,那么时间会被重置,亮度恢复,又会回到最初那光彩璀璨的时刻。
(2)虚拟访问机制:
因此,人们可以借助VR和AR设备,可以进行虚拟祭拜,
也能在星海间穿梭,拾起那一颗颗记忆沙粒,读懂里面独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3) 记忆点主要有三个类型:1.地震与塔的相关记忆,2.与在此处火葬的人相关的记忆,3.在这个城市生活相关的记忆。
6.2.附加运营与互动策略
我心中的达哈拉哈塔——全民再创造AR (材质造型样式颜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