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故事
2018年5月10日。
艾良突然接到母亲一条讯息,放下了手中厚厚的文件夹。
“小艾,最近忙哈子嘛,也不来个电话。”
艾良抿了抿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知道母亲是为了父亲10周年祭典的事情。
“嗯......最近公司事情太多,有点忙不过来。”
此刻,艾良心里却满是波澜。
“十年前的今天,发生了无数或悲惨、或怨愤、或悲壮的故事,我也和父亲分隔两界。十年时光,我有无数次和他梦中相遇,在悲痛中惊醒。”
“在梦中,在我们的小镇里,在花田上,在榕树下。我和他化作一颗果子,他陪着我,我伴着他。从出生到落地又出生又落地,年复一年,没有终始。”
“妈,爸的祭典我可能回不去了。”
“......好吧,灾难已经过去,生活还得继续。”
二、场地选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映秀,在人们心中留下一道无法填补的沟壑。
三、场地节点及业态
(1)故事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县映秀镇南方向约11千米处(北纬31°,东经103°24‘)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昔日秀美繁华的映秀几乎被夷为平地。
那一刻,地动山摇,四川汶川8.0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十一年前的那场地震,于他们来说,是伤痛。最好的事,莫过于“你还活着”。十一年后的现在,他们用坚毅的信念和全新的精神面貌回馈帮助他们的人,他们“活”过来了。如今的四川映秀镇,在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昔日的沉痛记忆也深深隐藏在人们心底。
震后,映秀的重建规划云集了贝聿铭、保罗·安德鲁、吴良镛、何境堂等重量级人物。融合了川西民居、藏羌风格的映秀新城渐渐成为一座生态旅游小镇、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而镇上几乎每户人家都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
震后一年,漩口中学的废墟作为遗址保留并对公众开放。27岁的罗小凤清楚地记得,在这里,她第一次为两位来自陕西的游客试讲时,他们硬是塞给了她1000元的讲解费。那段时间,她的讲解时常被哭泣打断,有时是她的,有时是客人的。地震时,她正是在这里被同学倾倒的主教学楼里拉了出来,她12岁的妹妹和226位同学却永远留在了映秀小学的废墟中。
镇上约90位讲解员里,不少人和罗小凤有着相似的失去亲人的经历。她们一遍遍地为游客讲述亲历地震的感受、救灾重建的故事,并对他们的到来、帮助表达感激之情。过去10年,对罗小凤们而言,是记忆与遗忘不断撕扯的10年,就像这座在废墟上原址重建的小镇,既希望不被人们遗忘,又希望轻装前行。
十一年过去了,地理老师蒋明君进入陌生空间时,还会下意识地留意逃生路线。地震那一年,他是漩口中学初二年级的一名班主任,他的学生因上体育课逃过一劫,集合时他不敢相信地来来回回点了3遍名。地震后辍学的罗小凤独自和进食障碍症斗争了九年后,依然不能逃脱对自己当年没有及时寻找妹妹的自责。失去小儿子的徐文秋,十一年来从未踏入过镇上的遗址和公墓,虽然她工作的地方离漩口中学遗址大门不到50米。
如今这片土地上,死亡的阴郁逐渐消散,生命的气息日渐浓郁,仿佛昔日沉重的纪念形式与此刻的欣欣向荣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
纪念,是为了铭记,纪念,更为了前行。相携前行,就会有废墟上站立的新生。
(2)业态分析
目前,场地内形成以“纪念5.12地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基地。主要包括现代气息当中也融进羌族的风格的新建住宅商铺、用以纪念遇难人们的博物馆和公墓、以及5.12地震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