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一、场地故事
凡 是在北京学习、工作过的建筑师一定会听说过一个令人神往的名词 ——“设计院一条街”。对于我这位80后而言,并没有在工作中亲身驰骋过那个乌托邦式的设计师大道。只得于向多位前辈探访的过程中(仍在进行~ing)逐渐觅得“她”的影踪。然而对于这个名词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释:
1.南礼士路
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规划建议下,北京市在旧城西城墙外(西二环)第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道路——南礼士路两侧设立了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多座设计单位和市政府职能部门。其中包括:
这些设计单位与政府部门肩负了新中国首都赋予的建设使命,时至今日仍在持续地大发光热。南礼士路也就成为了新中国建设中最早规划并实施的“设计院一条街”。同时“她”也是中国建筑大师的云集之地和培养基地。
2.车公庄大街
持这种解释的人年龄层要相对年轻一些,多为70后的建筑师。车公庄大街坐落着中国政府最高级别的建设管理部门——建设部;中建院、中规院、标准院等国家设计单位,还有90年代后如雨后春笋般茂密地生长在这里的各类规模的民营建筑师事务所;再加上周边的建工学院(现名建筑大学)、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原名称)、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以销售、出版国家规范和国标图集为主的各类建筑书店和出版社等——简直不胜枚举。车公庄大街可谓是北京市建筑师和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密度最高一条“设计大道”。这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产量必然是惊人的,实属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的高能产区。同时“她”还更多地承载了建筑师教育、交流;国家规范、标准发布;建筑文化传播等多种使命。可谓是京城的一处建筑师乌托邦之境。
二者成形和如火如荼的时代不尽相同,但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设计单位邻近工程管理和设计审批部门。这样非常有助于设计者第一时间掌握法律法规条件和政策风向标;便于设计项目的报审报批工作;以及在校建筑学学生更容易得到宝贵的工作实践机会。由此形成了一个非常高效、富有活力、便于执行的建筑行业大型生产单元。“她”所附带的多种文化气息与历史传承更使之成为建筑师们飞速成长的乐园……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和工程项目特点的不断演变,城市的拥挤使得上述的多数设计单位和职能部门向外扩充搬迁;行业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境况促使小型民营事务所经营惨淡,多数退出了历史舞台。“设计院一条街”也逐渐失去了往昔的活力与便捷。
思考如何重塑这种大型的设计孵化组群,让传说中的“建筑乌托邦”重出江湖,成为本案的初衷。设计者想要通过①功能空间构建、②高新技术运用、③政策及资质管理的变革对建筑师的梦想之地进行设想与打造——在虚实之间凝固永恒的乐章。
二、解题
虚实对比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之一,空间、造型、光影、功能界定都可以运用此法进行设计。空间的虚实不言而喻,针对此案“实”——即为现实,“虚”——就是虚拟世界。将虚拟世界的绚烂、快捷、便利、无界等特点注入到现实的创作工作中,即为本案的“方法论”。看过电影《头号玩家》的你有没有觉得“戴上眼罩”的经历太过于梦幻而“摘下眼罩”的世界又过于骨感呢?二者的结合点应该怎样打造才能让人处之泰然——每当你被唤醒之时可以从容地打转那个精致的陀螺…… 如上,处理好“虚实对比”就成为本案的第一审美原则。
讲过方法和原则之后再来说说目标。很简单 —— 将以上所述呈现出来 —— 即为“凝固”
虚拟世界不是捕风捉影,虚拟世界本身就是一种 —— 现实
三、项目选址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政府正式迁入新址,一个新的时代在向新首都发出召唤。在这个历史性事件中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相关的情愫太过于深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历史的车轮总不会停止转动,首都也迎来了新一轮的生长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冰雪奥会的“冬”风;副中心对通州发展的带动,大兴机场的开通,北京市的有机更新计划等等。未来又将有多少开发、改建项目的报批工作将经由市规委甚至市政府的层层审批;更多的与工程建设市场相关的政策、法规将在这里发布。
因此项目选址紧跟政府脚步,将“设计院一条街”建立在与副中心隔岸相望的运河南侧地段内。在此打造集设计生产聚合、项目招标平台、审批快速通道、共享信息平台、教育交流资源于一身的——设计师之城。
四、用地节点照片
1.用地信息:
2.节点照片
节点说明:
① 场地内是在建的公园,这颗形态比例很好看的树被保留了下来,在“平行世界”它也将被保留,并成为一处景观节点
② 在运河公园向北遥望副中心
③ 北运河河道十分宽广
④ 通济河路是跨越北运河,连接副中心和项目用地的最主要城市道路
⑤ 场地最东点是运河公园的一处出入口和停车场
⑥ 周边大片用地都在建设城市公园,属于“副中心绿圈”,总规模不亚于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
⑦ 场地以南是东方化工厂旧址,现在设立着副中心绿心绿化项目部
⑧ 小圣庙收费站,这里将成为项目用地和副中心的城市交通到达点
⑨ 场地最西点
10.场地西北节点
11.运河公园的优美环境
3.用地其他照片:
五、业态信息
场地内的业态配比和空间规模比例会随着设计的深化进行调整
设计过程
一、设计日志
10月1日——10月7日 放假休息 构思方案 各方求赞(效果不理想)
10月8日 (星期二) 制定设计工作时间节点 讨论成果呈现方案
10月9日 (星期三) 建立场地SU模型
10月11日(星期五) 开始下载Mars 软件中的材质、组件、范例等资源——这是一个大工程啊
10月14日(星期一) 场地模型首次成功导入Mars中
10月15日(星期二) 运用路径功能和导入的组件实现一片无人机在空中繁忙工作的景象,这将成为最终成果中的一段画面
10月16日(星期三) 优化前一天制作的场景并首次通过Mars软件录像功能导出视频文件
10月21日(星期一) 完成撰写视频脚本及解说词
10月22日(星期二) 完成了视频解说词的录制和剪辑
10月23日(星期三) 根据时间轴确立画面、场景。影视素材剪辑和场景建模工作启动并同步进行
二、软件应用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
1.“No-Chinese”——软件所涉及的所有文件及所在文件夹位置中 不能出现中文和“空格”
本来以前是用过一阵子Lumion的,由于长时间没用忽略了这点。SU文件中的材质名称出现了中文,致使导入Mars的组件不能被选中及修改。由于运行的SU是中文版所以每次附材质的时候要改一下材质名称。
2. 正面冲你——SU文件导入Mars前的必备工作
SU文件中材质背面在Mars里是不能被选中的,所以导入前一定要把SU文件用正反面风格显示,用快速翻面工具将所有正面冲你,否则后果很严重。
3.避免点出鼠标手——下载组件、材质等资源时在一个大类的标签上点右键——下载
每个人都希望材质库和组件库是齐全的,用的时候可以任你选择。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一个个地点选,即使这样也要点很多次,不过至少不会觉得太渺茫 。
4.路径功能的自定义资源运动朝向
自定义资源来自于配景——高级——自定义模型(可以同时导入并选择多个,随机顺序呈现)。经测试:自定义模型的运动朝向与SU坐标轴中的绿轴虚线(负方向)同向。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SU模型进行旋转或偏移从而实现同一路径下的运动组件更自然而不是列队行进的感觉。希望软件开发在路径功能中增加A——B点往复的运动状态 并增加“组件总是朝向运动轨迹 或 组件朝向固定(并可以直观调整朝向)”的选项——如此可以实现无人机在空中搬运物品或悬停的效果。
设计成果
留出视频审核时间,先在截稿日上传一个满1分钟的视频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