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范围平面

图1、用地范围平面图
二、场地内节点照片

图2、场地内重要节点位置

图3、节点一·桥头渔业

图4、节点2·河岸民居

图5、节点3·沿街商铺

图6、节点4·研究基地

图7、节点5·教育机构

图8、节点6·百姓市场

图9、节点7·白浪沙滩

图10、节点8·船厂侧门

图11、节点9·港口正门
三、业态分析

图12、场地分区

图13、业态三维视图

图14、业态分析
四、场地故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秦皇岛,这个以始皇帝命名的城市因求仙驻跸而得名,因不冻良港而留名,因旅游避暑而知名。这里有山有海,有历史积淀,有工业使命。百年前,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开始转变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承担起“北煤南运”的重要使命。但秦皇岛并不满足于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作为交通重镇在保证运输的同时,又要兼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一个重要挑战。
我们选择的这片地区,正位于秦皇岛繁荣商业市区与百年煤港的交界处的“河东”。这里有邻里融洽的居民区,热闹的店铺市场,和配套的教育资源,是这座城市不可小视的重要节点。
但正是因为这里早期工业发达,城区的规划和建筑方案高度着重生产效益,导致社区结构单调,用地规划粗放。过大的工业用地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挤压着居民的生活区。这里无休闲娱乐产业,且商业零散。随着时间的迁移,经济中心的转移,民众对空气质量的重视,使得原有的规划无法满足现代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以及生活品质的需求,因此已经不可避免地逐渐没落。
我们想做的,则是依托技术虚拟,重新对这片区域进行规划与设计,合理划分用地,完善社区,丰富商圈,增加休闲娱乐产业。在设计中,我们将引入新科技,使煤港达到“运煤不见煤”,加强其与整个秦皇岛市区的联系,达到产城融合,使河东成为可持续发展示范新区域,让城市与港口协同发展,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