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范围
- 基地介绍
选址位于济南老城区的东南角隅,紧邻护城河,周边建筑类型混杂,既有古墙遗址改造成的解放阁,又有现代性的居住小区,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造就了该场所新旧时空交接的独特文脉。
- 项目介绍
本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市民活动中心,以重构城墙意向为基础,结合城市肌理和场地元素,来作为一个场所的时空转换的量化标准,达到延续社会共同记忆的目的。
- 场地故事
“进入工业时代,城市疯狂生长,原本的边缘场所被吞并到城市范围内,设定在该地区的古城墙由于价值被低估,往往被无情地推倒和铲平,迅速地退出城市建筑群,如今,我们已经品尝到“怪兽城市化”的恶果,这不得不引发一番思考,假设此类建筑无法继续以往的存在状态,那该以怎样的姿态融入新的场所?”
“古为御敌筑,今成民乐园。凭栏望星晨,沧桑岁月转。”古时的创造非常注重与自然的结合,城墙便是从巍峨的群山中获得灵感,人们希望这种神圣的力量能够保护城池,因此模仿高山建造连绵的城墙;至封建时期,城墙除了军事、防洪等现实需求,也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明清盛时对济南城墙不厌其烦地重修、加固和增建,既是地方迎合中央统一的表现,也是地方宣誓权力的手段;晚清以来,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城门、城墙、城濠这些明清治所城市最重要的形态要素开始改变。在改造过程中,面对城墙的限制,往往采取先开辟新城门或拓宽改建已有城门,拆除瓮城,继而拆卸城砖、城泥,填平城濠,埋设阴沟并铺设环城马路的做法。
近代以来,随着传统思想的解放和现代科学的传入,城墙改造成为变革过程中符合因果论的步骤之一,破败的济南老城墙也创造性地改造成一条环城马路,演变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墙早已经不是原有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成为抛却它的理由,城墙作为一类旧时代的遗产,亦是新时代延续集体记忆的载体。作者以物质与记忆思想为思路,串联事件、人物、运动与情感等媒介,将场所的时空并置于空间,寻找到古城墙新的存在方式,即作为一种构建城市记忆的参与者的方式。
- 场地节点
- 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