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址说明——万笏朝天
定江巨石当路旁,有人疑是南山虎。
笑汉将军只没羽,乃不贯之何足数。
又闻此石名铜鼓,上应列宿开帅府。
英雄一剑破中垒,砥柱乾坤镇吴楚。
此处处于江西省江河和石桥河交汇之处,于“万笏朝天”山脚而建,环境优美,地势良好,且老城区的斑驳蕴含着对童年的回忆。
![]() | ||
二、业态分析
![]() | 铜鼓县老城区原先是整个县城的经济重心,由于经年来县城经济迅猛发展,时代变迁,地域外扩,整个县城的重心向西迁移,导致老城区日渐萧条,商铺多为个体营业户,其中餐饮行业所占比例较大。由于老城区尚未进行规划,商业分布杂乱,但商业功能比较全面,人口流动量较大。 | ![]() |
滨水一带经济较为繁荣,许多商业聚集于此;此外,三八路尤为昌盛,沿路分布着大量的个体营业户。居住区一般是沿山而建,坐落于山脚。
三、现场调研照片
该区域是县城较为繁华的三八路地段。三八路沿街店面比较简朴,该地段许多个体户是从事车辆销售和维修;由于三八路周围分布着较多的居民宅,该地段的餐饮业所占比例较大。
四、节点照片
- 三八路
![]() | ||
- 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 | ||
万笏朝天
![]() | ||
![]() |
五、场地分析
- 铜鼓老城 铜鼓老城位于石桥村、定江河汇合处,始建于明朝万历五年(1577)置铜鼓营,构筑营城,环城245丈,设有东、南、西三座城楼和一座巡警楼。至1949年,城区总面积0.7平方千米,城区老街、柳林街两旁有清雍正年间先后始建的周、钟、刘、卢、邱、洪、曾、张、吴、林、黄、赖、帅、凌、温、罗、潘17姓祠堂与250栋住宅和店铺,共34070平方米,大部分房屋是土木、木瓦结构,砖木结构的很少,且房屋矮小。有居民1945人;有手工业、南杂、百货、饮食、副食品等服务行业224户;有小学1所、老师8人,学生120余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
- 老街(含柳林街)原名石下铺。明洪武八年(1375年),铜鼓城区置三储运粮仓,又曰义仓(即“万笏朝天”河上游依山崖陡峭一线),于老街之上的叫上仓,居中的叫中仓,其下的叫下仓,后来就俗称上仓街,中仓街、下仓街。由上仓、中仓、下仓三段相连的一条街道,统称老街。
- 该街长984米,宽5米,中间铺花岗岩条石,两侧镶砌鹅卵石路面。1984年,街道改铺水泥路面。同时拆除部分原有木瓦结构的旧房,新建砖木、混凝土结构的居民宿舍及营业楼房。
- 有少数木瓦结构的旧房、砖木混凝土结构的民宿居设,道路为泥路,雨路湿滑。
- 该区域位于铜鼓县永宁镇东端的滨水地带,是定江河和石桥河交汇处,离铜鼓十约一千米,是著名的万笏朝天的旅游景区,该景区位于铜鼓石和县城之间,偌大的一个景区千岩竞秀,秀色可餐。万笏朝天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万互泽是许许多多仰面朝天的巨石,相互相拥在绿色的森林,海洋中形状,恰似朝圣的笏板。
![]() | ![]() | |
道路分析
六、场地故事
![]() | 杨柳依依,白絮绵绵,那是当年我们几个小伙伴会一起追着卖糖葫芦的老爷爷的 美好日子,那是咬下一口酸酸甜甜的幸福。有人说时间是小偷,不知不觉就偷走了太多的岁月,但也不知不觉在我们生命里刻上了属于这片土地的印记。 | ||
骄阳高照,清风徐徐,那是我们当年呼朋引伴跑去小卖部吃老冰棍儿的快乐日子,五角一根的老冰棍就那样留在我生命的重要时刻。邻里相接,老爷爷、老奶奶们一起坐在门前摇着蒲扇乘凉聊着家常。老房子前三三两两下着象棋的老人,围着看棋的人,那是属于屋前邻里的惬意时光。 | ![]() | ||
天上火烧云起来了,万笏被映照着更加的火红火红。这一片的丹霞总是让我相信家乡土地的奇迹,带有着岁月印记的土地有着我深深的眷念。那是我曾生活十八载的地方。 | ![]() |
![]()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愿这片土地依旧风华正茂,绽放出她更灿烂的魅力。 | |
我们想要借助这次光辉城市将这些属于旧城的元素,属于童年美好的记忆以其独特的方式保留下来,利用交错的道路、起伏的空间,像“万笏朝天”那样朝天生长的道路创造出新的空间形态,为居住在这一片区域的人们提供更高的舒适度,对于老城、对于万笏朝天更多的美好体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