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概括
项目基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商业区。北侧为大甜水井胡同,南侧为大纱帽胡同,西临王府井西街,东临王府井大街。该基地有便利的交通系统与繁荣的商业基础。
基地内有一口甜水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口井也成为了北京城变迁的见证者。
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
区位现状

场地故事
缘起
相传,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1258个,大多水质咸苦。明成祖时期,在此建造十个王府,车如流、客满满,小村落热闹了起来。而在十王府地区,有一口井,甘甜清冽、极为稀有。
1900年,义和团涌入京城,大肆抢掠,骚扰无遗。有因移避别处,中途被劫者;有将人口逃出,家资被抢者;有因武卫军枪伤事主,打劫者;有因官军进院逐杀男子,霸占妇女者;有因土匪假扮营勇团民,借端抢掠者;有因奉教‘二毛子’躲避进院,营勇团民追入院中,玉石俱焚者;有因‘二毛子’进院,先将良民杀害欲窝藏匿者。各铺户有因保护货物不敢开门,合铺被烧者;有因逃避携带货物,遇匪劫杀者。更有全家殉难自尽者……
此井湮没。
发展
1996年,东方广场施工,旧石器晚期距今二万五千年的文化遗址展现在世人眼前。透过这口井,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千万年前王府井地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生活、栖息在这两千平方米的土地上。
如今,这片土地时尚又传统、前卫又古朴。这条街因古老而闻名,因时代而新潮。岁月更迭,沧海桑田,日见其沧桑,愈见其繁华。小村落变成了繁华市区,“丁字街”成为了“王府井大街”,甜水井变成了用铁链子圈起来的井盖。
倘若井里有神明,他会不会孤独的倚在井旁,江山偌大与谁共享。
未来,这口井又将会如何?
未来
当年滋养整座村落的井仅剩下一个小小的井盖,未来,他会不会连井盖也失去?文化遗产和现代社会又该如何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希望通过对王府井地区的改造,探索现代社会中的遗产保护。这口井如同王府井地区的根,基于此,我们设想设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应当是活着的。
业态分析
我们选择的地块位于王府井步行街,其周围有众多商业模块,如:正北的王府中环、东北方的apm、东南方的东方新天地,正南的北京饭店。王府井步行街属于老商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老商业区里打造新业态呢?我们需要结合一些客观事实。
首先,王府井步行街是北京的标志性商圈,文化旅游属性强、聚客能力强,客流量日均20万人次,但其中旅游客群约占75%、本地客群约占25%;
其次,王府井步行街中,想买快时尚可以去APM,想买日新月异的电子设备可以去东方新天地,想买旅游文化纪念品,步行街两侧也应有尽有,况且,王府井并不是高端购物的首选地,离此地不远的国贸和大望路更有银泰、SKP等高端购物中心;
最后,考虑到现代人的消费习惯,零售地产似乎已不能单纯的作为一个销售点,在线下浏览、去线上下单更贴近现代人的习惯。
考虑到以上几点,我们要以一个城市经营者的角度去注重可长期发展的问题。在此地块,我们不是要和周边购物中心形成竞争关系,而是和这个区块里已有的中高端业态共同塑造新的吸引力;由于消费习惯的改变,我们也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品牌塑造形象、帮助品牌引流,生成一种更灵活的业态、形成更多的公共交流空间、提供更多的生活方式空间;为兼顾旅游客群和本地客群,文化艺术与商业融合,成为了一种必要性,以此增加顾客的黏性延伸更多的可能性,做到集文化传承、艺术传播、商业发展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