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主题
二,场地背景
1.场地历史
1938年,一条全长880公里的滇缅铁路路基开始规划,起昆明北站,经安宁,一平浪,禄丰,广通,祥云,弥渡,南涧,云县,孟定直至缅甸。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攻入滇西腾冲,龙陵等地。国民党政府为防止这条铁路被日军利用,毅然地将西段已经修好的路基和涵洞炸毁。
1944年,滇缅铁路东段铁轨铺到昆明的安宁。解放后的1958-1959年,铁道兵部队利用原先抗战时期已完成的路基从石咀铺轨至了楚雄一平浪,史称"昆一线"。
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以后又陆续拆除了昆一线,称为“昆石线”或“石咀线”。而后几十年由于昆明的发展,多段轨道被拆除。只有少部作为观光在运行。
2016年底,昆明市规划局启动《昆明城市米轨沿线改造提升规划》,计划将昆明市境内石咀站——阳宗海站50公里米轨范围打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带,“坐滇越铁路小火车,逛百年历史文化街”,百年米轨将获新生。
至今,米轨的改造还在缓慢的建设中,满载历史的米轨火车将驶向何方?未来充满了想象......
2.场地故事
城市生活嘈杂多变,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为生活匆忙追逐,忙忙碌碌却总觉得空虚。或许在无聊的上午,或许是闲暇的午后,坐上了米轨小火车,穿梭在这座熟悉或陌生的城市里,放下沉闷紧张的工作,体会历史的斑驳痕迹,品味光阴的悲喜交错,听听身旁的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在身边人的故事里找找自己的影子。
1-重逢
男孩时隔多年回到了儿时故里,坐上观光小火车,重新感受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记忆里的种种有许多已变了模样,只有车轮底下“哐珰哐珰”的声音,依然如往昔一般响亮。一路上,菜市场的叫卖声,学校的朗朗读书声,周围居民区饭点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大街上熟悉的家乡话,组成了记忆里的生活乐章。家住米轨沿线,从幼时至少年,一日三餐,学习玩乐,都与其相伴。曾经亲密无间的儿时伙伴,总角之交,都相识于米轨边上。他们曾经一起淋过大雨,一起跨冬季夏季,一起熬梦想朝不保夕,坐在轨道边上聊天聊到黎明,然后循着朝阳一路走向远方,曾经记忆里的少年意气,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下了火车溜达到了儿时居住的小区,迎面走来的青年,是熟悉又陌生的模样。曾经少年的脸庞青涩褪去,头发已梳成大人模样。
“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
人生就像是一列开往前方的列车,多数时候,我们一心往前,匆忙追逐,忘记了最美的风景,其实在路上,总是与美景擦肩而过。每一段路程陪伴你一起前行的人,有的时候他们会在下一站下车,转乘其他的列车,从此和你沿着不同的轨道行进,可能在前方的某一个车站相遇,可能就此别过。当然也有一直陪伴着的朋友,或心腹之交,或相敬如宾,或血脉相通。等车来也好,等人来也罢,祝愿你想等的都能等到。
2-旧友
“一条废弃的铁轨领着另外一条铁轨/在奔跑/废弃的在地表下时隐时现/消失在莫名的丛草里/依稀还见岁月奔走的迹象/这条还在流淌的铁轨/它只是匆匆地从碧色寨经过/只有沧桑的站牌/领着几间疲惫的法式建筑/再已无法走动/它们有的对望/有的散淡/除了寂静和虚空/全是历史的沧桑……”老人在呢喃的说着那记忆深处的诗句,旁边的孩子露出一脸疑惑的表情问着“爷爷,你说什么呢?”老人拉紧了孩子的手笑了笑“这条铁路。”孩子撅着嘴不乐意的抱怨道“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条路真的走都走烦了,它怎么不通车呢?”说着松开老人的手一股脑跑到前面。
“你小心点跑!”老人一边加快了步子一边喊着。孩子越跑越远,老人越发看不清孩子的身影,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他上初中时,他们家和学校之间唯一的交通就是这条米轨,每个星期要乘坐两次火车,逃票扒车什么事都干过。还记得最热闹的是每当客车到站,铁路两边挤满了男女老少,提着自家的土特产从车头到车尾高声叫卖,一天下来也还能卖几十元。他的生活离不开米轨,火车下乡、火车出游、火车探亲访友,火车已经成了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工作变动后,有了私家车,出行工具多了,他就很久也没做过火车了。
在夕阳下,老人拿了瓶酒悠闲的坐在轨道旁,自己的过往记忆仿佛如同丝带般缠绕在这条轨道上,老人向铁轨举起了酒杯,如同在敬一个陪伴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三,场地用地范围
1.范围平面图
我们截取了米轨的一部分作为场地。

2.场地业态图
3.场地节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