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前,我死了。
我跌入了Limbo。
我是一名建筑师。
一、场地范围平面
二、场地说明及节点照片
选址定于沈阳中街——中国第一条商业街,始建于1625年,迄今拥有近500年的历史。
此处为中街路与朝阳街的交叉口,汇聚着很多去往中街,和从中街出来的人,是中街区域重要的节点之一。
此处为中街路与正阳街交叉口,附近有公交站,以及停靠共享单车的地方,从较远地方来的人群更多的选择在此处下车,步行进入中街。
中街内的小吃巷,许多中街特色小吃藏在这些巷子里,是中街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游玩中街的游客解决饥饿问题的最佳选择。
复古的民国风建筑与现代建筑发生碰撞,他们和谐共存,是时间的交织,由空间来展现。合适的宽高比,让行走在中街的人,更加轻松愉快,尽情体验购物与游玩的乐趣。
三、场地分析
四、项目主旨
虚拟现实及其衍生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伴随着VR技术的⾰新换代,传统意义上的 “ 建筑师 ” 的职能仿佛已经不再顺应这个时代。这样的商业背景下,作为建筑师的你该如何生存?该如何保全自己,保住自己在社会职能中的一席之地呢?
在这样的时代和行业背景下产生了一些“离经叛道”的建筑师,他们将自己定义为“构筑师”。那么“构筑师”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及其衍生技术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呢?
五、场地故事
迷失在百年古城之中,空间颠倒,镜像模糊…
你是否曾想过,一次简单的邂逅,一次不经易间的碰撞,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这种看似源自“墨菲定律”的概率阐述着看似违背现有的意识形态,但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可以完全得到实现。人们对建筑与空间的认知随着虚拟技术的渗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不再将“建筑”与其能想象到的,在其中的空间感受作为挑选消费对象的首要标准,因为人们可以在特定空间中通过想象与VR技术得到他想得到的空间体验与视觉感受。“建筑师”这一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遭到了重疮。
顺应时代的变迁,“构筑师”应运而生——我们定义他们负责在指定的历史及道路背景下,通过对模块化的基本单元功能块的堆叠而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他们定义世界的雏形与未来,用户可以选择基于自身的过去与未来的展望打造属于自身的另一个世界。
水面上的倒影,墙壁上的投影,这些元素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仅仅作为介质之间产生反应的场所呢?也许当你想倚靠休息的时候不慎跌入了另一个空间中?对于上面有关主观意识能动性问题的思考,我们削弱了视觉感受带来的变化,尽可能地去提高人们的不同空间体验。
“构筑师”所构筑的基本单元功能块组合中的空间并不是连续的,而需要以触觉感受作为依据,进而实现真正的空间改变。对于这种空间的使用,我们建立了两种模式,都是由空间的使用者亲自决定。
首先我们建立好主世界以及一部分的子世界,在这之后我们为在这个空间中的触碰与探索提供了一个奖励机制,人们进入空间后可以去选择探索与否。如果选择不探索,则仍停留在第一重虚拟世界中,保留现有的记忆。如果选择了继续探索,则会在探索中不断发现赢得成就的线索,触碰中陷入第二重,第三重等等虚拟世界中,直到可以完整地操控,征服这个系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世界。
于是在这条留存着许多历史记忆的现代街道里,穿行于这些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你会邂逅什么样的故事?
是在路边座椅上休息的你转身却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邀请,于是在休息之余,与“爱丽丝”携手游玩了一遍奇幻梦乡,还是在观赏巷子里墙画的时候,与“格列佛”一起感受了一遍小人国与大人国的精彩,或者是在路边吃着炸串的你,与艾达一起在那个错位空间中完成一场自我救赎……你究竟会有什么奇遇,一切都未可知,可能是藏你记忆深处的一段场景,也可能是人们对这个地方共同的记忆描绘,甚至更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大师们所描绘的场景……因为未知,所以更加迷人!